鄉鎮簡介
隸屬揭西縣五雲鎮,包括京浦、下洞、流坪、嶺子、鵬嶺、石陂、梅江、鄭塘、富厚、徑下、嶺下、羅洛、龍江、雙嶺、赤告15個管理區和新圩居委會,81個村民小組;下砂鄉東與五雲鎮相連,西北與上砂鎮接壤,西南與陸河縣水東鎮交界,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0.85萬人,轄嶺新、保新、陂蘇、寶石、崬坑5個管理區,33個村民小組。
境內西南有牛頭馬面嶂、乳頭嶂,海拔分別為880米和844米。燕山期花崗岩分布鎮境內。鎮內有豐富的水晶石、鉀長石、稀土、鐵礦等礦物資源。2003年底,總戶數12837戶,戶籍人口55142人。下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個村民委員會。有134個自然村。工農業總產值1.353億元,地稅收入54.2855萬元,人年均收入2281元。 【郵編】515422
歷史沿革
相傳此處古代有5個仙洞,故名。明洪武年間(1368~1398),梅州彭氏一支遷到這裡定居,形成今五雲彭氏。明、清時期,五雲洞作為陸豐縣吉康都轄下的基層組織,或以五雲洞為名,或簡作五雲村,民國時期,稱五雲鄉,為縣轄區的基層組織。1949年10月,五雲屬陸豐縣第八區,1951年屬陸豐十三區,1958年9月27日建立五雲人民公社,1965年五雲人民公社歸屬揭西縣。1983年五雲人民公社改稱五雲區。1986年,原五雲區劃分為五雲鎮、下砂鄉。1987年起,五雲鎮因受非法組織干擾導致10年處於無政府狀態,連續三屆政府換屆工作無法進行,各項事業建設受阻,社會不穩定。1997年4月,省、市、縣基層建設工作團進駐五雲鎮,恢復基層黨組織,召開鎮黨代會、人代會,選舉產生新一屆黨政班子。2003年12月30日,下砂鄉與五雲鎮合併,稱五雲鎮。雖然五雲洞已經演化為鎮一級政區名稱並簡為五雲,但五雲洞仍成為遷居外地彭姓民眾的氏族聚居符號,我國台灣省以及東南亞地區一些彭姓鄉親仍稱自己的祖先來自廣東五雲洞。
經濟發展
農業
至2003年,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還有甘薯、玉米等;經濟作 物有花生、大豆、甘蔗、蔬菜等。有林面積121670畝,占林業用地78.4%。主種松、杉,兼種橄欖、梅、荔枝、龍眼、柑橘、鳳梨、香蕉等。
工業 以小水電和小手工業為主。民營企業有通保化工有限公司、廣東粵威製藥有限公司、中心場夾板廠。鎮辦企業有瓷廠、農具廠、磚瓦廠、水電站等。
基礎設施
電力
鎮內有大小水力發電站10座,裝機容量4940千瓦,其中鎮屬水電站6座,裝機容量4100千瓦,村及個體辦電站4座,裝機容量840千瓦。
交通 村村可通汽車,有18個行政村鋪設水泥路面。省道揭陸線(揭陽至陸豐)和安池線(安流至池尾)經過鎮區。鎮內設有客運站。
郵電通信
有電信支局2個,郵政支局1個。全鎮電話容量9000門,固定電話5420戶,公用電話16戶,寬頻業務62戶,中國移動基站2個,中國聯通基站2個。2003年郵政業務收入2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60萬元。
醫療衛生 有衛生院2所,鄉村個體醫療站21個,醫務人員52人。
文化教育
2003年,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22所。在職中國小教職工479人,其中中學教職工133人,國小教職工346人。在校中小學生10113人,其中高中生410人,國中生2644人,小學生7059人。幼稚園1所,文化站2個,圖書館2座,影劇院和錄影場各1座,露天影院2座。
五雲名人
彭翔茲
250多年前,在今揭西縣五雲鎮上洞石陂寨,出了個嘉慶皇帝的老師——彭翔茲。
彭翔茲號石圃,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22歲時為廩生,27歲被選入京為選貢。乾隆十年(1745),翔茲33歲時,擢升為京都武英殿纂修官,後又晉升為正藍旗官3年。此一期間,彭深受乾隆皇帝器重,且有時君臣二位對坐,常淡論著聯對、歌賦及詩詞格律,翔茲才華橫溢,屢博得皇上嘉贊。
乾隆十六年辛未春,皇帝提翔茲為太子太傅(皇府教習、一品文官,專教顒琰太子讀書。顒琰後繼承皇位,帝號嘉慶)。但顒琰性喜嬉戲,厭惡讀書。彭太傅治學嚴謹,一次,在指出太子習字馬虎潦草時,被顒琰抓起一個瓷筆架,擲向老師頭部。頓時,彭太傅額角鮮血涌流,太子也拔腿跑出。老師只好找來幾頁白紙,敷於額角止血。是日傍晚,乾隆帝恰好經過太子書房,驚問:“太傅為何額角流血?”翔茲不敢直言,笑吟二句詩:“聖主隆恩潤中華,翔雲喜化額上花。”帝聽後甚為高興,沉思一下對曰:“皆是大清皇賜福,吾臣方得涌流霞。”帝吟對之後大笑!彭太傅也隨聲贊道:“聖主捷才,好詩,好詩!”此刻,君是真笑,真樂!臣是假笑,假樂。又一次,君臣相遇,乾隆即興吟道:“水於江漢星於斗。”要彭對出下聯。彭即對:“鶴在雲霄月在天。”對得工整絕妙。
彭翔茲在任“皇府教習”15年,直把太子教得知書識理,且善於詩文,真可謂“成才”矣。乾隆三十一年冬,他上表“謝職林泉”。帝閱表後準奏,親賜彭“奉旨”金牌一支,錦繡羅蓋涼傘一頂,舊龍袍一領,任其還鄉或遍游天下。
是年十月,彭辭京取道四川,飽覽嵋山風光,又在四川天門寺參佛誦經。直至年屆花甲,才回歸家鄉廣東省五雲上洞石陂寨安度晚年。乾隆三十九年,翔茲謝世,享年62歲。
彭如槐、彭如乾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陸豐縣五雲洞(今屬揭西縣五雲鎮)有個在揭陽縣教書的彭名史,膝下的兩個兒子彭如槐、彭如乾讀書都異常勤奮,沒有燈油,就上筆架山劈松木片,用來點火照明攻讀。
十年寒窗之後,他們都準備上京赴考。在他們要起程上京的那天將要天亮時,雞啼了一聲、兩聲、三聲……他們仔細一聽,卻不是雄雞報曉,而是母雞啼叫,兄弟倆同時驚叫兆頭不好,便說要改日上京。他們的母親卻笑了,琅琅說道:“雞麻啼出雞公聲,涯子今科中頭名。”聽母親這么一說,兄弟倆都樂了,便決定上路。他們來到村前的長壠溪,誰知剛踏上木板橋,橋就斷了,兄弟倆同時掉進了溪中,幸好溪水不深,但游得上岸來,卻已是落湯雞一般,不免又感到兆頭不好,又想改日再登程。他倆回家換衣服時,母親問明了原由,又微笑著念道:“樹橋斷了造石橋,脫去布衣換紅袍。”兄弟倆聽了,又高高興興地出發了。
幾個月後,他們來到北京,正是開考之日。於是,他們馬上趕往科場。到了那兒考場已經封禁,兄弟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擂起門來。門衛立即把他們揪住,說他們擾亂科場,要各打五十大板。兄弟倆連忙說:“我們是廣東來的試士,請高抬貴手。”門衛一層層報進去,兄弟倆等了許久,才見考官出來說:“錯過考時,本不許進去,但念你們萬里而來,本官可稍作通融。現在我出句對,誰對得好就進去,對不上的就回去吧。”接著吟道:“小小彭皮(田溝里的小魚也叫彭皮),焉能水中作浪?”彭如槐馬上對道:“翩翩彩蝶,只要花下尋香。”主考官不禁叫了聲:“好!”於是,彭如槐被放進去了。主考官又高聲誦道:“兩尾金魚,豈敢龍門跳浪?”彭如乾高聲應道:“一雙瓦雀,特來鳳閣爭巢。”主考官又不禁喊了聲:“妙!”於是,彭如乾也被放了進去。考試結果,彭如乾中進士!
不久,彭如槐到福建長樂縣做知縣;彭如乾到河南汝寧府任知州,後又升任黃河南按察使,職管治黃工程。兄弟倆做官期間,都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老百姓的愛戴,彭如槐被人稱為彭青天,彭如乾也有黃河兩岸的百姓建了彭公廟來紀念他。
彭如乾(1734—1803年)號立齋,字灑湘,吉康都(今揭西縣五雲峒)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中式舉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67名進士出身,任河南省開封道(開封、歸德、陳州、許州)兵備道按察使司,官秩正三品,主治兵備事宜,賞戴花翎。後官至黃河道、以督造黃河著績而升擢黃河南按察司。
彭一猷 吉康都(今屬揭西縣五雲峒角田人)。鄉試、府試、省試均名列前茅。無奈家境貧寒,苦無眾纏,一拖再拖,年過半百,湊足路費,逐上京赴考。由於他見識廣,朝綱禮義、風土民情,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且文彩又好,禮部會試三場結束,名列首位,考卷被列為“案首文章”,殿試時,乾隆皇帝見一猷及其文章,拍案叫好,誇讚曰:“閣下有梁、灝之才。”但一猷因耳聾聽不見,毫無反應,乾隆親點給他一個翰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科中式舉人,丁未(1787年)科會試,恩進士,欽賜翰林院檢討。
彭 魯 吉康都(今屬揭西縣五雲洞下崗)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舉人。
彭賡皇 字離木,吉康都(今屬揭西縣五雲峒)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七月,揭陽縣馬山賊匪劫掠吉康都五雲峒,掠殺男女數百人,勒索贖金,時彭賡皇快馬抵縣急報求救,海豐知縣何寅親率鄉勇等討平,並安撫村民。
彭中柱 字紹滄,吉康都(今揭西縣五雲峒)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舉人。
彭名史 吉康都(今揭西縣五雲峒)人,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舉人,任廣東惠來縣儒學教諭,官秩正八品。
彭如槐 吉康都五雲峒(今屬揭西縣)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與胞兄彭如乾同科中式舉人;任福建長樂縣知縣。
彭維呈(1751-?):名祥生,號義堂,五雲李坑人,嘉慶戊辰府試入庠,庚午科副榜,癸酉鄉試中恩科舉人。
彭星堂:字南有,名桂香。五雲李坑人。清嘉慶舉人,十三年(1808)戊辰科,馬字少一點而未及第,隨卒!
彭少穎:石陂寨人,清鹹豐二年壬子科(1852年)鄉試登舉。
彭衍台 (今屬揭西縣五雲洞下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順天(今北京)鄉試中式舉人。
彭上拔 字東樵,號越秀,吉康都(今屬揭西縣五雲峒)人。其年幼喪父,事母至孝,及年長勉志勤讀,善於作文,入試秀才時,主考官閱其文大加讚賞,取為第一名。清康熙三十二(1693年)年癸酉科歲貢生,任會同縣儒學訓導。後解任歸梓,建祖祠、嚴族規、置祀田、延名師教督子弟,著有《鷹頂山房集》、《祗今集》、《漫興編》、《海外編》、《格言編》等行世。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偕陳一虬、吳岳、許開邦等六十二名舉貢監生員公呈懇請,紀念黃易孤忠報國之氣節建立“黃忠貞祠”,以作崇祀。(註:清《陸豐縣誌·人物》作:雍正乙巳科歲進士。有誤)
彭雲際 吉康都(今陸河縣)人,清乾隆年間拔貢生。
彭翔茲 號石圃,陸豐縣吉康都五雲洞上洞石陂寨(今屬揭西縣五雲鎮)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雍正十三年(1735)廩生,任廷皇輔教習,嘉慶皇帝老師。
彭克猷
彭克猷(1891—1971),號靖卿,原籍陸豐縣五雲鎮(今揭西縣)京埔村,當代揭西名醫,傷科“吊金散”發明者。1891年4月12日生。4歲時母親因病去世。8歲時入黃荊埔村私塾國小讀書;15歲往五經富鎮的道濟中學求學(四年制的中學)。當時因家境清貧,靠兄長農耕,收入不足支出,故在學期間不得不兼做工謀生。 1912年考入當時粵東著名的五經富福音醫院學習。25歲在五經富福音醫院畢業。26歲至27歲(1917年至1918年)受聘於福建省上杭縣任福音醫院的醫生。 在上杭工作兩年後於1919年回到家鄉河婆圩,任福音醫院院長兼醫生。因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福音醫院停辦,先生在舊醫院的基礎上創立河婆中華醫院,並自任院長及醫師。其時已招考取有志為醫療事業的男女學員,教以西醫醫學、助產、藥劑和護士等工作,在1921年至1949年約30年的時間內,培養後大有成就的學生數十人。
這在當年中華大地,人民缺醫少藥的情況下,貢獻極大。他的學生均學有所成,在粵東、港澳及國內外衛生機構任職或在海外執業成績卓著者多人。醫院自開創以來,前來醫院求治或住院治療者,彭院長均濟困扶危,救死扶傷,有的免費義診、贈醫送藥,其德大焉。
1925年蔣介石、周恩來先生率領黃埔軍校組成的東征軍,征討陳炯明叛變,到達粵東重鎮河婆圩(今揭西縣城),當時有傷兵1000人,彭院長和他的學生均悉心治療,成績卓著。周恩來亦因眼疾及胃病住中華醫院治療,向醫院贈送了上書“同心同德”的匾額,周恩來特贈相片1幀,並題贈“博愛”兩字給院長彭克猷,懸掛在醫院大廳的右側,藉資勉勵(皆失落於十年浩劫時期)。先生出身農村,業餘喜歡種菜種果;一次他在鋤草勞動時,周恩來曾拍著他的肩頭時說:“你真是一位勞動人民的醫生。”
1928年,因與海豐縣農民領袖彭湃關係,受當時國民***通緝。故遷至汕頭市創立“老彭醫院”(今國平路小公園北側),執行醫藥業務,開業時間約11年(1928年至1939年)。1934年兼任汕頭市海濱師範學校校醫,1935年兼任汕頭市***貧民贈藥處醫師。1939年因日寇侵占潮汕,飛機濫炸汕頭市,因而返河婆中華醫院任院長兼醫師。回河婆後,被聘請為河婆鎮防空委員會救護股主任,又兼任河婆中學校醫(1931年至1941年)。 當年潮汕金華鎮的石牛埔有所著名的南僑中學,為愛國華僑黃聲先生所創辦。因親近延安政權,被當時的國民***通令停辦,南僑中學學生李新開、李俊、李旭明、李肅林、王炮光等均來中華醫院學習,受到彭克猷的支持和掩護。
1971年3月,先生不幸因心肌梗死逝世於廣州市人民醫院,終年81歲。
彭克猷一生仁心仁術、博濟世人,培育醫務人才,桃李天下,德高望重,永遠使人緬懷。
彭振升
清雍正<1727>生於五5雲泥嶺九斗村,幼喜文愛武,過目成誦,武藝超群,於乾隆丙午科<1786>恩拔明經進士。
詞語:五雲
1、青、白、赤、黑、黃五種雲色。
古人視雲色占吉凶豐歉。《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以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關尹子·二柱》:“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雲笈七籤》卷四一:“五雲交蔭,六炁扇塵。”
2、五色瑞雲。多作吉祥的徵兆。
《南齊書·樂志》:“聖祖降,五雲集。” 唐 駱賓王 《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瑞開三眷,祥洽五雲。” 明 汪廷訥 《廣陵月》第三折:“神霄絳闕,麗日五雲浮,開綺讌,待宸游。”
3、指皇帝所在地。
唐 王建 《贈郭將軍》詩:“承恩新拜上將軍,當值巡更近五雲。”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天書飛下五雲傍,紫陌珂聲夜未央。” 清 陳夢雷 《立秋後一日至都門即事賦感》詩:“遙向五雲深處望,低徊今昔倍辛酸。”
4、指雲英、雲珠、雲母、雲液、雲沙五種雲母。
據稱按五季服用,能壽考乃至成仙。 晉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或聞有曉消五雲,飛八石,轉九丹,治黃白。” 晉 葛洪 《抱朴子·仙藥》:“服五雲之法……服之一年,則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闕,可以役使鬼神。”參閱 楊明照 《<抱朴子內篇校釋>補正》。
5、見“ 五雲體 ”。
6、見“信陽五雲山”。